我國激光技術與應用發展現狀分析
發布時間:2020-07-14 瀏覽數:次
(一)我國激光技術科研主要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企業相對較弱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我國激光器系統科學技術研究的主要力量,包括中國科學院、各個軍工集團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多個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據《2019中國激光產業發展報告》統計,目前我國與激光相關的30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包括1個國家實驗中心、1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僅有精密超精密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半導體泵浦激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在企業,其他28家均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建設。
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了大部分國家計劃的激光科研攻關項目,企業占比很小。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與激光緊密相關的項目有415項,資助經費近3億元,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等4家科研院所和西安交通大學等6家大學位列資助經費額度的前10位,占總支出額的44%。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光電領域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為26項,總金額約為1.8億,依托單位為14家大學和8家科研院所。
相比較而言,我國企業在開展激光科研方面力量相對較弱,獲得國家科技計劃資助也相對較少。一方面這反映出我國企業科研實力、科研基礎相對較弱,無法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競爭;另一方面也說明目前激光領域資助項目來自產業前沿較少,問題較為基礎,風險較大,與產業關聯較弱,企業興趣不大。
(二)我國激光科研領域覆蓋面廣,總體技術水平還不夠高
在前沿科研方向領域中,新型半導體激光器、超快超強激光器、深/極紫外激光器、高能固體激光器和自由電子激光器領域是主要方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在反映激光本質的頻域特性(超短波、超長波、可調諧、單頻、寬光譜等)、時域特性(超快、超強峰值等)和能量域特性(高亮度、大功率、高能等)方面具有比普通激光器更高的性能;第二,有著重要的應用需求,且目前的性能距離應用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第三,預示著激光技術的重要發展趨勢和方向(往往包含著新材料、新結構、新原理、新體制的發現和發明)。前沿激光技術是關系到占領未來科技戰略制高點的關鍵技術之一,是國際上各國激烈競爭的焦點。當前,我國科技計劃對上述前沿激光技術方向都有一定的規劃布局和支持,總體上說,大部分研究方向與世界先進方向有一定差距。
在智能制造領域,我國激光制造已成為過去十年先進制造領域發展最快的方向之一,但大部分技術還處于跟蹤國外先進水平的階段。無論微納制造、宏觀制造,還是金屬、非金屬及生物增材制造,均形成了一定特色,部分技術國際領先。然而,與先進國家相比,仍在多方面處于落后地位:缺乏原創和能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革命性、突變式進步的技術,大部分處于跟蹤的階段;高品質高穩定激光器、激光加工頭和外光路系統主要依賴進口,系統集成的智能化欠缺;某些核心技術如控制軟件、特種光纖等,一直難以取得突破,制約了激光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在信息領域,與我國移動通信和數據通信市場的領先發展同步,我國光纖通信的科研和產業化開發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無線空間激光通信方面,我國在2016年12月底至2017年1月中旬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開展了“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載荷”在軌測試,總體上處于跟進狀態。激光顯示已具有堅實基礎,建立了從核心光學材料與器件、半導體與全固態激光器至整機集成的完整技術鏈,總體上與發達國家處于同一水平,其中投影式激光顯示技術已取得突破,產業規模已經領先于國際水平,具備加速發展條件。
在醫療領域,近年來激光醫療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迅速增長。2019年,在82項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中,16項與激光醫學相關,金額為11 857.87萬元,占總體資助金額比例約為20.44%。光動力療法(PDT)、弱光治療等部分激光醫療技術的基礎及臨床應用水平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但我國激光醫療產業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缺乏真正來自臨床的需求牽引,“拿來主義”比較典型,臨床難以對激光器提出更高標準的需求,生產指標不針對醫療需求,導致激光醫療設備大量依賴進口,特別是用于精準診療的超快激光器等關鍵技術和高端設備被國外壟斷。另外,與國外相比,激光醫療器械注冊審核要求過嚴,周期過長,影響了新產品研發,2016—2018年中國僅有18項國產激光醫療器械得到上市許可,而同期美國則有100項。
在國防領域,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我國激光武器技術總體上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近。在安防領域,特別針對低空安保與反恐維穩對小型多旋翼無人機的攔截需求,中國久遠高新技術裝備有限公司等于2014年在世界上率先研發“低空衛士”激光攔截系統,總體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三)我國激光應用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但高端、原創產品仍不多
我國激光應用產業快速發展,大規模的激光企業已遍布華東、華南、華北、東北、華中及西部地區。據《2019中國激光產業發展報告》統計,我國在26個城市已有激光產業基地(園區)37個,2011年到2018年激光設備銷售收入提高了5倍多,涌現了大族激光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有世界競爭力的激光企業。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激光企業在中低端激光產業上已站穩腳跟,但在高端技術水平的產業和高端核心部件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在產品上,跟隨型產品居多,我國原創或首創性的產品相對較少。
未來我國激光產業仍將快速發展。第一,隨著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節能環保要求提升以及個性化需求的發展,我國激光制造設備產業將面臨更大的發展前景;第二,激光光纖通信、激光顯示、激光存儲等信息應用有著巨大發展空間,激光雷達、激光無線通信等也將隨著無人駕駛等應用的發展而加快;第三,激光醫療裝備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未來將隨著與可穿戴設備的融合,在慢性病的日常監測和防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我國激光應用產業更快更好發展還面臨一系列制約因素
(1)缺少制度性的頂層統籌謀劃和長遠規劃。激光技術與應用涉及多個領域,覆蓋面廣,在國家頂層沒有定期進行統籌規劃和發展評估的制度性安排,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協調發展的速度。
(2)支撐激光產業發展的基礎研究(如支撐新產品研發的新機理、新機制、新工藝)不夠,導致原創性激光產業稀少。主力科研機構有人力、設備,但不了解真正的需求,企業因風險高導致意愿低、投入少、能力弱,從而使產業基礎研究進展緩慢、效果欠佳,很難催生原創性產業。
(3)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不足。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創新體系尚未建立,組織機制不健全,政策支持不連貫,經費投入不足,成果共享和推廣應用機制亟待完善。
(4)“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不夠。我國激光技術研發的主力在科研院所和高校,與企業及園區的關聯度都不高,技術研究成果對產業的轉化和支撐明顯不強。
(5)產業發展政策有待加強。在醫療領域尤其突出,我國醫療器械的注冊和認證法規導致前期研發、檢測認證、臨床及審批取證需要巨大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不利于鼓勵創新型激光醫療器械的推廣和應用,也與激光技術快速發展的實際不符。
(6)專業人才培養覆蓋不足。激光應用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應用,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機械制造行業、信息行業、醫療行業等相關專業的教育中往往欠缺激光技術的內容,對激光技術新產品在該行業的滲透和發展不利,影響激光裝備和產品效能的發揮。(來源:戰略前沿技術)
(本文由天域激光編輯,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http://www.wintx168tx.com/ )





